信義社區人文歷史(上)

羅東林區管理處雕堡
本建築建於約1950年代,由於林管處為重要的生產事業機構,為防止破壞,建有機槍堡以資防衛,本機槍堡主要是防衛森林鐵道用。
羅東林區管理處舊檢車庫
日治時期本為木造一層樓之檢車室,遭颱風摧毀後於民國60年(1971)6月,重建成現狀。
本建築由1B磚砌成高約4.5公尺之建築,包含木工室、機械室、倉庫等。屋頂由檜木桁架支撐之二坡斜頂。檜木桁架木料粗壯堅實,保存狀況甚佳。窗戶外設木製格柵,室內空間高敞。木工室內之工作台本有10座,現僅存2座。
處長宿舍
本建築為地上1層日式木造屋身構造,整體建築本體仍保留原有樣式,兩坡切妻式瓦頂、雨淋板外牆、凸窗、木格柵窗台及架高地板充分表現出日治時期宿舍建築之特色。
室內原為L型之平面,內有3間臥室及1間客房,室內空間及設備保存俱佳,旁側餐廳及廚房為後期增建
洗車台
大正13年(1924)年1月27日,羅東至土場間的森林鐵道全線正式通車,(全程36.8公里,行車時間2小50時分)。
初期只是供應(A)運材列車每天8班次(B)甘蔗列車每天6班次(C)混合列車每天2班次,不對外營運,後來為便利員工及村民需要,大正15年(1926)年5月開始兼營客運,及貨運運輸業務。驛站2天1次的將列車制式的引入洗車台,由工作人員進行清洗,隔日再投入運輸工作。
卸木台
鐵道旁斜斜的平台,就是針對檜木從火車上要下去貯木池而設計的卸木台,前方這一大片生機盎然的池塘,原本是存放木材的地方!因為當時檜木是最高貴的木材,從太平山運送上好檜木到達這裡後,為了避免被太陽曬裂,因此就挖個大池塘來存放。
貯木貯木池區
貯木池作用為浸泡木材,以免龜裂,民國70年代以後閑置,林管處現已規劃設置為原生植物園區。保存範圍面積7.42公頃,大貯木池:4927平方公尺,小貯木池:24968平方公尺。
貯木池本有2座,1作為林區管理處貯存於待售之木材,另一座為貯存商人標得之木材。
貯木池中央突出之水泥樁乃為劃分不同區域,作為存放不同等級木料之用。池中央本有小屋一座,作為木料檢查及分級人員工作之用,但現已不存。
太平山森林鐵路
土場至天送碑段,由電氣會社修築鐵路以代替水運。
天送碑至歪仔歪間,則租用台南製糖會社所有的鐵道。
至於歪仔歪至羅東段則由羅東街鋪設而捐給營林所。
五分車於是全線得以連結通車,從此水運改為火車運材。
竹林驛站
竹林驛站啟用於1924(日治大正13)年。營運56年後,因太平山停止伐木,鐵道終於在1979(民國68)年全線停駛,太平山鐵道也就走入歷史。造型典雅、具日式建築風貌的竹林驛站更因颱風肆虐而慘遭破壞,途留遺址。
2003(民國92)年起初步整理宿舍旁廣場地區陳列早期太平山森林鐵路退休的火車頭;
2004(民國93)年續推動「竹林車站舊址再利用新建工程」,計畫在原竹林車站舊址根據當時驛站舊貌予以重建。
林鐵老車站
竹林站因其所在地為「竹林、竹林阿」而得名,1994(民國83)年10月時因受颱風吹襲傾斜而予以拆除,2006(民國95)年羅東林管處在舊址,仿原樣式興建竹林車站,供來客懷想當年風光。
歪阿歪站因當地為噶瑪蘭族歪阿歪社所居而得名
牛鬥站附近蘭陽溪谷之山形似兩牛相峙,故名「牛鬥」。此地為山地管制的檢查站;目前月台、宿舍保存良好。
樂水站因在蘭陽溪(日治時稱宜蘭濁水溪)旁而得名,後改稱為「樂水」亦稱「碼崙」,為原大同鄉鄉治。車站雖殘破,但輪廓依稀可見,道路因洪汎不斷築高,今已與車站屋頂齊。
土場站「土場」是林業用語中的木材聚集地或卸材場地,而此地正是太平山木材卸材轉運地,因而命名為土場。此站保存得最完善,自太平山森林遊樂區成立至2007(民國96)年皆作為票房之用。
勸世堂
光緒19年(1893)(明治26年)羅東信眾刈香三山國王供奉,因為神威顯赫,廣被竹林地區濟世惠民,在竹林279地號(現址較南邊處)簡單起一間草廟安奉神位。
光緒26年(1900)農曆4月8日廟宇完成時,玉皇大帝降旨敕封三王為「救世真人」以後三王即以救世真人聖號賜與竹林區域內萬世香煙供奉,訂定農曆四月八日為救世真人千秋。
後來奉神明指示增添供奉莫真人及太乙真人,農曆7月19日莫真人神像雕裝完成紀念日,所以選這一天為莫真人千秋。
農曆11月11日太乙真人神像雕裝完成,選這一天為太乙真人千秋。

